广州“亚运人”十年后再重逢聚首,重温亚运着眼未来
2020-11-16 16:20:25
“哎哟,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吧。”“是啊,时间过得真快,你好像没什么变化啊,精神状态很好。”……2010年广州亚运会十周年之际,广东省体育局、广东省体育基金会联合香港赛马会在广州市从化区举办了一场“亚运十年情缘 重逢从化马场”活动。原广州亚组委各副秘书长、亚组委各部门和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相关负责人近4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。上述对话场面,就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一幕幕感人画面,他们握手、拥抱、座谈,共叙亚运情缘。时任广州市副市长、广州亚组委常务副秘书长许瑞生因公务未能出席活动,但他仍为“老同事们”发来一封“家书”。里面写到:“10年前我们共同经历了为代表国家承办了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。大家相遇于15年前,假如有人问我,如果再一次选择,是否会有勇气负责亚运会的筹办?我会坦率回答,让我再三思量一下。但假如有人问我,如果再一次选择,愿不愿意还选择这组同事,我毫不犹豫地回答,我特别愿意!10年前‘和谐亚洲,激情盛会’体现了亚洲文明互鉴的理念,广州亚运会培养的人才,为广州参与国际活动提供了人才资源支撑;务实而具有前瞻性的谋划,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,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。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,才有了盛会的成功!感谢全体广州市民朋友的参与,有了广大的志愿者才保障了盛会的运行!感谢全体参与传播的新闻媒体,有了你的笔和摄像机才使盛会快乐的声音传遍全球!”原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叶细权深有感触,他认为亚运会之后,广州市民对广州这座英雄城市更有认同感、自豪感和归属感;大量的亚组委和技术团队人员,通过亚运会的锤炼,为广州整座城市提供了各方面的人才;进一步擦亮广州城市品牌,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。广州亚运会共有42个大项、55个分项、476个小项、634个比赛单元,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0156名运动员参加,竞赛规模可谓“空前绝后”,还有14个非奥项目。在竞赛组织上,考验当时亚组委的能力和魄力。时任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兼竞赛部部长田新德表示,亚运会不是简单的单项赛事的叠加,它有丰富的内涵。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有统一的标识、色素,统一的规程规则和规范。如广州亚运会就编制出版了《竞赛日程》、《竞赛项目技术手册》、《运动员指南》、《技术官员指南》、《竞赛报名手册》等上百种、几百万中英文的出版物。各部门又根据这些规则规范,延伸出相应的办法与要求,从而需要修建大量的符合规范的体育场馆、符合竞赛要求的道路、交通,甚至衣食住行等,还有老百姓的观赛行为、运动员的参赛行为等都要符合相关的规范,这就形成了一种团结向上、包容开放的思维与观念。这样的思维与观念,正是一个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精神与文内涵,也许这也是广州亚运会给我们带来的人文遗产。另一原亚组委副秘书长古石阳表示,亚运会的筹备组织千头万绪,辛酸苦辣的事常有,但是他们做起来可谓:“参与其中,知道苦衷”,但广州市民不仅是旁观者,更是参与者、见证者,直到顺利闭幕后,他才充分感受到:“参与其中,乐在其中。”原广州市体育局局长、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刘江南也感触颇多。他认为当时广州市体育局是申办亚运会的“先行军”,是筹备和承办亚运会的“主力军”,“广州市体育局1000多名员工,95%全力投入亚运会筹办”,是亚运会过后的“收容军”,场馆赛后利用、人员接收、器材回收等。“三军过后尽开颜”,他希望后来的广州体育人能传承亚运精神,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,通过体育为广州的经济社会做出新的贡献。原广州亚组委卫生医疗部部长张立说,广州亚运会医疗卫生方面零投诉,也为各代表团和运动队进行了医疗保障,得到各界认可,也彰显了广州作为华南医疗中心的地位。广州亚运会游泳冠军周嘉威、男篮冠军王仕鹏均表示,亚运夺冠经历非常难忘,如今退役了,也深深感受到培养本土选手、青少年人才的重要性,他们将会继续努力,让亚运拼搏精神传承到年轻人身上。与会人员还前往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(原广州亚运会从化马术场)参观了解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情况。香港马会从化马场因广州亚运而成立,该马场是内地首个获得国际认可的无疫区马场和纯种马训练中心。经8年改造,目前可同时容纳660匹赛马训练,并拥有世界级马医院,成为国内唯一具备举办国际马术比赛条件的赛马场。